很多人会问,肾阴和肾阳能不能一块补?其实啊,在中医里头,阴阳是相互依存、互相滋生的。就像灯里的油和火一样,缺一不可。如果一个人既有腰膝酸软、头晕耳鸣这些肾阴虚的表现,又怕冷、手脚凉,这说明他可能阴阳两虚了。这个时候光补一边是不行的,得“阴阳并补”。但也不是简单地把滋阴和温阳的药堆在一起,而是要有讲究、有比例地调配,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。
体现阴中求阳治法的方剂有
“阴中求阳”这个说法,最早是张景岳提出来的,意思是补阳的时候要适当配合滋阴的药物,让阳气生得更有根基。比如金匮肾气丸、右归丸这些经典方子就是典型的例子。它们里面虽然用了很多温阳的药,像附子、肉桂,但也加了一些滋阴的成分,比如熟地、山茱萸。这样一来,温阳不至于燥热伤身,同时也增强了整体的补益效果。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年老体衰、肾阳不足但又有一定阴虚的人群。
中医的一些滋阴 温阳的问题
在中医调理过程中,滋阴和温阳常常是一对矛盾。有的人一看上火就拼命滋阴,结果越补越湿;也有人觉得自己阳虚,就猛吃温阳的药,反而上火口疮。关键在于辨证清楚。如果是单纯的阴虚,就要以滋阴为主;如果是阳虚,就该温阳。但如果阴阳两虚,就得讲究“调和”,不能偏废一方。补肾还要考虑脾胃的承受能力,脾胃不好,再好的补药也吸收不了。
阴阳两虚怎么补最好
阴阳两虚的人往往症状比较复杂,既有怕冷、四肢发凉,也有口干舌燥、失眠多梦。这时候补法要“温和而持久”。除了前面提到的金匮肾气丸这类成药之外,平时饮食上也可以多吃些黑芝麻、核桃、枸杞、羊肉、山药等既滋阴又温阳的食物。更重要的是注意生活规律,避免熬夜、过度劳累。如果自己拿不准,最好找懂行的老中医把把脉,开个适合自己的方子,这样才能真正调好身体。